发布时间:25天前
6月2日,我院妇女康复中心迎来了一份特别的温暖——一面饱含深情的锦旗。锦旗之上,“仁心仁术、妙手丹心”八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,这是来自连南三江镇的一位三胎宝妈陈女士,为表达对妇女康复中心曾燕飞主治医师及护理、治疗师们的深深感激而精心定制的。
据了解,40岁患者陈女士在二胎后便出现了轻度尿失禁,咳嗽、打喷嚏、大笑时,漏尿现象悄然出现,但她当时并未予以重视。直到去年12月,三胎后的她,漏尿症状愈发严重,甚至伴有盆底器官(子宫、膀胱、直肠)不同程度的脱垂。在得知我院妇女康复中心拥有十余年的盆底康复治疗经验(原在妇产科住院部开展治疗)后,产后42天的她毅然前往产后门诊,找到了曾燕飞主治医师。
曾医生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,为陈女士进行了周详的诊查,并结合POP - Q评分和盆底机电功能评估,为陈女士量身定制了一套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陈女士接受了一疗程的盆底治疗,并积极配合凯格尔运动和家庭康复器(阴道哑铃)训练。在曾医生及康复师的悉心指导下,她认真执行每一个训练步骤。一疗程结束后,漏尿症状明显减轻。为了巩固治疗效果,陈女士又开始了第二疗程的巩固治疗。如今,漏尿症状已彻底消失,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
为了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,陈女士及其家属特意定制了这面锦旗。这面锦旗,不仅仅是对妇女康复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的认可,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。患者康复后绽放的笑容,便是给予医护人员最大的褒奖。未来,我们将以更加精湛的医术、更加贴心的服务,造福更多的女性患者。
压力性尿失禁究竟是怎么回事?
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?
压力性尿失禁,这一看似隐秘却又常见于女性群体的疾病,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并无漏尿现象,但在咳嗽、打喷嚏、行走、跳跃等腹压突然增加时,出现不自主的漏尿情况,医学上将其称为“压力性尿失禁”。其临床表现多样,部分患者除了尿失禁外,还会出现尿急、尿频等症状。
为什么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?
妊娠与分娩:婴儿经产道分娩时,会对阴道、膀胱及尿道造成巨大的压力,神经和肌肉被极度延展,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,最终导致尿控能力下降。
年龄因素:随着年龄的增长,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逐渐升高,高发年龄集中在45 - 55岁,60岁以上的发病率可高达38%。这或许与盆底肌松弛、雌激素减少以及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。
盆腔脏器脱垂: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关系密切,两者常常相伴而生。
长期腹压增高:肥胖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咳嗽、习惯性便秘、长久站立等人群,长期处于腹压增高的状态,肥胖患者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更是显著增高。而令人欣喜的是,体重减轻与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和缓解密切相关,减肥后的患者其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可降低50%。
其他相关因素:吸烟、咖啡因摄入、糖尿病、卒中、抑郁、大便失禁、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征(更年期/阴道萎缩)、激素替代疗法、泌尿生殖系统手术、放疗、高强度活动等,也可能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。
压力性尿失禁该如何治疗?
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多样,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,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:
非手术治疗: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,如合理控制体重、避免过度腹压增加的活动;盆底肌肉锻炼,如凯格尔运动、阴道哑铃训练;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;药物治疗以及激素替代疗法。
手术治疗: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,可考虑手术治疗,如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(TVT)等。
压力性尿失禁该如何预防?
锻炼盆底肌肉: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法,有效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。具体方法为:持续收缩盆底肌(即缩肛运动)3秒以上,松弛休息的时间与收缩时间相同,连续进行10 - 15分钟,每天重复2 - 3遍,一天训练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为宜。研究表明,30 - 60%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能改善症状。
维持健康体重:避免肥胖,减少腹压,为盆底健康保驾护航。
治疗慢性咳嗽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:这些活动会增加腹压,加剧尿失禁的症状,及时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,有助于预防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。
压力性尿失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。因此,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。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遭受此类困扰,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,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,获取更具体的治疗建议。
压力性尿失禁,可防可治,并不可怕。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积极就医,勇敢表达,才能尽早摆脱“失控”的困扰,享受健康自由的人生,与“压力性尿失禁”说再见!
发布时间:17天前
发布时间:25天前
发布时间:25天前
发布时间:25天前
发布时间:1个月前
发布时间:1个月前
发布时间:1个月前
发布时间:1个月前
发布时间:1个月前
发布时间:1个月前